早有明確記載的口譯翻譯是在周朝。公元前11世紀(jì)就有了通過“多重翻譯”而進(jìn)行交流的記載:“周公居攝三年,,越裳以三象胥重譯而獻(xiàn)白雉,,曰:‘道路悠遠(yuǎn),山川阻深,,音使不通,,故重譯而朝’“。距今已經(jīng)有3000多年的歷史,。
整句話的意思就是說:越裳國派使臣來向周朝的周公贈獻(xiàn)珍禽白孔雀,。古越南越裳國(包括今越南、柬埔寨的林邑,、扶南等地)在交趾之南,,與相距遙遠(yuǎn),語言不通,,所以與中原只能通過“重譯”,,即多次翻譯才能交流。
象胥:指譯員,,此處指口譯譯員,,即interpreter。類似稱呼還有,,反舌,、舌人,、譯。
重譯:多次翻譯,。文獻(xiàn)所記也是早的轉(zhuǎn)接翻譯,,relay interpreting。
In the third year of the Prince of Chough as a regent, Yuechang sent three
interpreters, one translating another, to present the court with a white
pheasant, saying: "It's a long distance, blocked by mountains and rivers, and
there's no common language, therefore we interpreters are deputed to worship the
lord."
我國有文字記載早的筆譯始于戰(zhàn)國時期,。這也說明口譯早于筆譯存在,。早的翻譯文字作品是西漢劉向在《說苑·善說》中記載的一首包括越語原文和楚語譯文的《越人歌》。楚越雖是鄰國,,但方言不通,,交往需要翻譯的幫助。
公元前528年,,楚國的鄂君子皙,,乘船夜游,有越女(也有說法是男子)為他駕船,。越女擁楫唱了一首歌,,因是越語,子皙聽不懂,,經(jīng)過翻譯才明白,。劉向在記存歌詞的時候,保留了越國原文和楚國譯文,。未經(jīng)翻譯的《越人歌》原詞為32字,,發(fā)以為楚歌后變成了54字。這首《越人歌》是我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一,、首譯詩,和楚國的其他民間詩歌一起成為《楚辭》的藝術(shù)源頭,。
《越人歌》
今夕何夕兮,,搴舟中流。今日何日兮,,得與王子同舟,。蒙羞被(pī)好兮,不訾(zǐ)詬恥,。 心幾煩而不絕兮,,得知王子。
山有木兮木有枝,,心悅君兮君不知,。
② 搴(qiān千):拔,。搴舟,,猶言蕩舟,。
③ 被(pi):同“披”,,覆蓋,。
④ 訾(zǐ):說壞話,。
?、?詬(gòu)恥:恥辱。
?、?幾(jī):同“機(jī)”,。王
⑦ 子:此處指公子黑肱(?-前529年),,字子皙,,春秋時期楚國的王子,父親楚共王,。
?、?說(yuè悅):同“悅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