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準備考研之前,,我的讀書筆記以收錄積累為主,,分主題,,比如悼亡詩,,留出三四頁空白,看見喜歡的就往上抄,;比如一些生動形象,、我以為在普通話中不存在實際上存在的常用方言字,如:搲,、諞,、噦、,、熥......更多的還是網(wǎng)課聽課筆記和一見即被擊中的美麗句子,,零零碎碎,不成個體系,。
準備考研后,,要讀以前沒讀過的專著,要對著文學史讀作品選,,要背名詞解釋和簡單,,要梳理文學史脈絡,要理解各種主義的來源和聯(lián)系,。這種復習方法確實有很多好處,。
第一,是看理論專著時,,目錄框架一列,,主要內(nèi)容一填,馬上能掌握作者是按什么線索寫的,,比如這本《華夏美學》,,第一章禮樂傳統(tǒng),遠古,;第二章孔孟人道,,第三章莊子,第四章屈子,,第五章禪宗,,第六章近代,。每章細分小節(jié),都與儒家有關,,即能理解作者所認為的華夏美學是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傳統(tǒng)美學,。
第二,讀專著使人謙虛?,F(xiàn)在所讀專著大都是非常優(yōu)秀的學人前輩所寫,,了解他們成就的最好辦法不是讀簡介和回憶文章(這點跟張神仙看法一致),只需翻開《簡明中國歷史地理圖集》,,就知道譚其驤所為,,為后來人提供了多大的方便。讀《談藝錄》,,才知道錢鍾書橫掃清華圖書館,,學貫中西的名號得來非虛。這種讀書法讓人抬頭看見高山仰止,,低頭看見大地,,離做出一點成績還有好長好長......好長好長路要走。
第三,,背書利于思考,,思考利于背書。小時候背詩,,長大后就能遇到a-ha moment,,突然開竅,了解這句詩美在哪里?,F(xiàn)在背書,,逼著人一遍遍讀指定文本直到記住,讀多了,,很容易明白答案表述的邏輯,,就理解了,理解之后再背,,容易很多,。
比如李澤厚先生這本書里,如何理解“樂從和”,?
三個層次,。
1.君臣上下同聽之,則莫不和敬,;父子兄弟同聽之,,則莫不和親。故樂者......所以合父子君臣,,附親萬民也,,是先王立樂之方也,。
2.“樂”與“禮”的不同之處在于,樂是通過群體情感上的交流,、協(xié)同和和諧,,以取得上述效果?!皹贰笔亲鳛橥ㄟ^陶冶性情,、塑造情感以建立內(nèi)在人性。
3.它追求的不僅是人際關系中的上下長幼,,尊卑秩序的“上下和”,,還是天地神鬼與人間世界的“天地和”,是天人關系協(xié)同一致,,而所有這種人際的“天人和”,。
三個層次很長,但是一讀就恍然,,三個層次分別對應“樂從和”這三個字的釋義。再記這道題就容易很多了,。
第四,,讀書筆記的作用。在讀過的書里,,被記在讀書筆記本上的,,是我記得最牢的。比如前兩天的《顧隨詩詞講記》是兩三年前讀的,,只把論王維詩那一段記下來了,,于是詩佛為何為佛,至今不忘,。沒記下來的,,都忘了還有什么內(nèi)容。
讀書確實是一種體驗沒錯,,也不能強求每一本書都一定帶給我們一些收獲,。但是雁過留痕,筆記本就是很好的“但我已經(jīng)飛過”的佐證,。而且翻筆記本太好玩了,,書讀得越多,筆記內(nèi)容記得越豐富,,支援意識就越強,。
對于創(chuàng)作者而言,支援意識越靈活,,作品就越精彩,,也就是經(jīng)常感慨的怎么人家腦洞這么大,,怎么能從朱麗葉挽留羅密歐的臺詞想到《詩經(jīng)》里同義的“匪東方則明,月出之光,,蟲飛薨薨,,甘與子同夢”,想到樂府“打殺長鳴雞,,彈去烏臼鳥,愿得連冥不復曙,一年都一曉”,。對于讀者而言,面對一部精彩的作品,,若讀者支援意識不夠,,不識黃云出塞路,焉知此聲能斷腸,,也是很遺憾的,。